以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为例★■★■◆■,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强化知识视野、国际视野、历史视野,激扬思想的力量,成就“艰难的说服”,对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起到了舆论动员功效■■◆★★★。知识视野体现在对广东基本省情有比较深入的阐述,让读者认识到全国经济第一大省除了有“富广东◆★”的一面,还有★★★“穷广东”的另一面■◆★★◆★,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峻。国际视野体现在把广东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放在全球范围内比较,“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来计算,广东可以闯进■◆■★★‘全球前十’,领先韩国、澳大利亚、西班牙等发达国家”,从而让读者对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有更深刻的认知。历史视野体现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,以大历史观洞察广东长周期发展趋势◆◆,回顾广东过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和成效★■★■,强调“历史的洪流,在时序更替中奔腾向前”■★★◆,既向读者解释过去,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在、展望未来◆★◆。
不管是中央媒体代表人民日报■◆◆★,还是地方媒体代表南方日报,长篇宏论每年刊发数量都屈指可数,选题关注的都是“一级议题■★◆◆★■”,既有新中国成立75周年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全国性重大主题■■,也有习视察广东一周年、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具有地方特点的重大主题。
评论应时而论、为事而作,与时代共生长。对于各媒体来说,长篇宏论都称得上“重器”,并不轻易出手,一是因为写作难度比较大,二是因为选题要求比较高■★★■★。
长篇宏论篇幅长,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“散”,难就难在逻辑缜密、论述完整、文本精致。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聚焦广东重大发展问题◆■★★,全文4557字◆◆,敢于直面矛盾、自揭家丑,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比较研究,写作时坚持问题导向、注重逻辑架构,论证时讲究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■◆◆★★■。
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中★★,多数是短平快作品,但也有5件长篇宏论作品★◆,包括特别奖一件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》、一等奖三件《钟华论◆★:民族复兴的领路人 亿万人民的主心骨》《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——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》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、二等奖一件《“第二个结合”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》。从中不难判断:全媒体时代,长篇宏论依然不可替代★★★★■。
客观来看◆◆,长篇宏论关注的议题不一定自带■★◆■◆★“流量”,却是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的刚需产品★★,也是主流媒体◆■★“为党代言、为民发声”的重要体现,效果上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高流量◆★■■★。以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》为例★◆■,文章刊登前一天发新华社通稿,见报当晚被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《新闻联播》重点摘播,1141家媒体转载,重点新闻网站在显著位置制作标题链接,文章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量超过254万,在今日头条的线万◆◆◆◆,真正实现了正能量带来大流量、大流量澎湃正能量。
2024年以来◆■,南方日报“南方宏论”也仅刊发4篇★◆,分别为《“拼★■★★”出一个更好的广东——写在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》《放眼南粤气象新——写在习2023年视察广东一周年之际》《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——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》《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——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》■◆■◆★★。
近年来◆★,南方日报★◆◆“南方宏论”着力打造“缘事而发、寓理于事,高屋建瓴■★、目光四射■★◆★,行云流水、倚马可待■★★★★■”的评论格局■★◆,努力探索政治话语与大众表达■★◆■、◆■★■★★“硬道理”与“软表达”的有机统一,让宏大主题变得通俗易懂、生动鲜活★■◆★。
如何提升长篇宏论的表达质感、文字美感?如何让长篇宏论的宏大叙事引发读者情感共鸣?如何让◆★■★★“理性说服■■★◆”与“感性吸引”相得益彰★★■★◆?这是长篇宏论的难点所在★■★◆■,也是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★■。
讲道理,是评论区别于其他新闻体例的鲜明特征■★★。但如何讲道理◆■■■■,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、让人心悦诚服★■■◆★,实践中却是千差万别,直接影响到评论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■★■★■◆。
这需要在两个方面重点突破:一是话语体系必须与时俱进◆■★■◆,果断抛弃那种板着面孔讲大话、空话、套话的语态模式◆◆■★★◆,彻底丢掉那种生涩、刻板、生硬的固定表达,多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、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;二是文字表达必须提升美感,在笔端注入充沛的情感★◆■■★◆,通过恢弘大气的语句、生动优美的字词、深入浅出的故事★◆★■◆◆、跌宕起伏的论证◆◆◆■◆,使表达更精彩◆◆★★■■、意境更丰富★◆★◆◆、韵律更澎湃、文采更斐然。
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在理性上说服受众,还注重在情绪上感染受众■■◆◆◆,通过将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感同身受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■◆◆★◆■,既聚焦省委部署又回应现实关切,既简洁明快又铿锵有力,让读者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,读来磅礴凌厉、振聋发聩★★■。比如在分析广东基本省情时,就借助地图的意象◆★★★、数字的比较,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可感的画面■■◆★:◆■■“打开广东地图★◆,在不到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■◆,122个县(市、区)、1609个乡镇(街道)★★■★、2.65万个行政村(社区)星罗棋布、交织成网◆◆◆■◆。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,发展基础不尽相同◆★■★,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。”文章还引用古典诗词、名言警句,例如“无边光景一时新”“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”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◆■■;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”“惟其艰巨,所以伟大■■◆★★;惟其艰巨★◆◆★■,更显荣光”等,使表达更生动也更“点睛”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不断碎片化■◆■■,短视频、微信◆◆★■◆★、微博、客户端等新媒体新应用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◆■、主平台◆■,对主流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。一段时间以来,面对舆论生态◆★■■◆★、媒体格局、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◆◆◆◆★,媒体的主题宣传、正面宣传常常显得力不从心◆■■■◆,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甚至出现了零碎化■★、空心化◆★◆、形式化◆■◆、娱乐化的情况。对于治国理政、思想理论、历史文化★★■◆■、世道人心这样的重大议题,主流媒体必须给出自己的判断★★◆★◆■、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视野是人们思考问题■■◆◆◆、分析问题时所选择的视角。古人云★★:“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。”长篇宏论只有扩大知识视野■■★■,才会让视野更有宽度;只有扩大国际视野,才会让视野更有高度;只有扩大历史视野,才会让视野更有深度。
长篇宏论的主题一定是宏大的,而不是细微的。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中。这些宏大的主题是短评、快评所难以承载的,必须借助长篇宏论来深入系统阐释。
全媒体时代,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◆★★”“人人都是评论员”,各种形态的评论空前活跃。许多“自媒体”创业者选择以评论创业,各大商业网站、社交平台的评论类文章不计其数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的评论选题和评论形态★■◆,使其选题上更加贴合社会热点和热搜话题、形态上更加强调短平快和视频化表达,当下主流媒体评论也在融合发展、快速迭代。
比如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,2023年年初,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,对于广东来说,这是一个极其重大又极富深意的命题,是关乎广东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,需要深入剖析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的重大意义、短板不足、方向路径,需要动员广东干部群众凝心聚力◆■◆■★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。这篇评论主题之宏大、题材之厚重、意义之重大、作用之深远,是短评、快评所不能体现的,需要用长篇宏论这个★◆“大杀器”把道理说清楚、讲透彻。
客观来说,短评、快评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阅读、浅阅读,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◆★◆◆“#你好,明天#◆◆■”、南方日报专供新媒体平台的“叮咚快评”,主打就是一个直抒胸臆、即时表达,三言两语就把主要观点呈现出来。这种评论形态常见于就热点事件◆★■◆■■“一事一议■◆★”,而遇到一些宏大的主题就很难充分论证★◆、完整表达■★★,就需要通过长篇宏论更好地把结构搭建好◆★■■、把观点论证好■◆★★■、把思想升华好。
对于评论来说■■■★■,思想就是灵魂,表达就是工具,只有表达真挚、文风宏逸,才能让读者读懂思想◆◆★、触及灵魂◆◆■★■。长篇宏论更加需要有思想、有感情、有深度■★◆、有细节的文本表达,这样才能吸引受众◆★★◆、感染受众★★◆■、影响受众、引领受众。
人民日报◆◆★◆◆★“任仲平”文章在这方面就非常典型,它以充分的说理■■◆■◆、深入的分析、鲜活的素材、丰富的细节,形成了颇具自己风格的表达系统,构建起主流媒体的主流叙事★■◆■★■。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◆■■■★◆,“任仲平”文章非常善于以丰富清晰的逻辑层次增强评论的思辨能力■★★◆★■,以认识问题新的方法增强评论的说服能力,以陌生化的细节和素材形成充满魅力的论述能力,从而实现党报评论“统一思想★■◆◆■◆、凝聚力量★■”的作用。
概言之,长篇宏论是主流媒体评论中的一种独特形态,对选题有着较高的要求◆■★,最能体现“国之大者”,常刊发在一些重要历史时刻、关键时间节点。这样的选题特点也注定了长篇宏论■★◆◆◆“不是个人抒怀的小文,不是低吟浅唱的散文,而是要为治国理政、定国安邦承担独特功能的雄文◆◆◆★”。
(本文作者:丁建庭,南方日报社理论评论部副主任◆◆■■■、南方+客户端编委,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《再造一个新广东》主创之一)
一篇好的评论,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、清晰的论证,也要有创新的表达、清新的文风;不仅要有支撑文章观点的“筋骨”,也要有让读者感同身受的“血肉”。在评论写作过程中,用有温度的文字勾连大事大情大理,以细腻的纹理填充“硬核”的骨架■★◆★■★,把思想性、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,才能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广更远,让主流价值更加深入人心。
长篇宏论之★■★◆◆■“宏★■”,不只是追求丰富的素材★■★、细腻的表达■◆★■,最重要的是要有严密的逻辑、宏博的论证,在思想上把握中央精神的精髓要义◆■,在认识上胸怀大局★◆★、把握大势、着眼大事,在结构中体现政治高度■◆★★、思想深度和时代温度。
每逢大事,很多主流媒体都会推出长篇宏论,并且形成了不少知名品牌。比如人民日报“任仲平■■◆◆★■”★■、新华社★★★“钟华论◆◆◆◆★■”、光明日报“关铭闻”、报“解辛平”、南方日报◆■■◆“南方宏论”★■◆、浙江日报“之江平”、江苏日报“辛仲平”、河南日报“何言”、湖北日报“楚言■★◆■★■”、四川日报“蜀平”■◆◆、贵州日报“乾兴平”◆◆■★◆◆、福建日报◆◆★“闵仲平★★◆★”,等等。
以最负盛名的人民日报★★◆◆★“任仲平”为例,2024年截至目前也只刊发4篇,分别为《为强国建设★■■■◆★、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、强大精神力量◆■■、有利文化条件——论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》《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》《立足关键时期,用好重要法宝》《光明之路正义之路——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》。
11月7日★■■,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★◆◆■。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。
长篇宏论的外在特征是篇幅长,而内在机理是视野宏阔、分析深入、说理充分、细节丰富◆◆■★。具体到视野◆★★★◆,关键是要有复合的知识视野、宽广的国际视野★★◆◆◆■、纵深的历史视野,通过生动★★■★★、深入、具体的纵横比较,为读者提供价值增量。
这篇宏论在论证过程中有两个鲜明特点◆■◆。一是既立足广东又跳出广东,把广东放在全国★◆★★◆、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观察,并与浙江■■◆、福建■■★、江苏、山东等先进兄弟省份作比较,在比较之中作出判断:“对照现代化建设高标准,对照先进兄弟省份,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◆★◆★,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还明显不够,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。◆★★■”二是文章不仅直接指明了问题◆■■、深刻剖析了问题■◆■◆◆■,更给出了解题思路和方法路径——“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,最重要最关键的抓手就是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’”◆★,传递出广东在新征程上着力补齐最大短板的信心和决心,在南粤大地擂响★★■◆■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的催征战鼓。这两点体现出评论员敏锐的发现、系统的思考★★◆◆,有高度★★、有深度、有锐度,让读者对◆■“再造一个新广东”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。
《全媒体探索》围绕部分获奖作品★◆◆◆★★,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、评审经历和感受,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。
长篇宏论为评论员提供了舒展的写作空间,同时也对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如果文字干瘪■★◆、语言生硬,即便评论再犀利、观点再新颖,也很难吸引人耐心看下去。实事求是地说,我们的主流价值传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短板■★◆★★,比如“只知道高嗓亮调,忽视了润物无声;只知道理直气壮,不注意刚柔相济;只知道大水漫灌■★◆■■,不擅长精准滴灌◆■”◆■◆。
毋庸置疑,快速捕捉热点、表达简洁有力◆◆★◆★◆、文风平实亲民的评论★◆■■◆■,更能吸引注意力★★■、扩大传播力■◆、提升影响力。短平快确实是评论写作的趋势,但并不意味着长篇宏论就过时了◆■。
长篇宏论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篇幅长,每篇能达到四五千字◆★◆■,有的甚至长达一万多字,像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》全文13618字,《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——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》全文12804字。正是因为篇幅长,给了评论员充足的写作空间,从而可以把问题充分展开■■◆★■■、说深说透★■◆★■■,避免就事论事、浮于表面。
评论是思想的载体,论证的过程就是思想凝练的过程■★★◆★。舆论环境越复杂,越需要有穿透力的声音、有洞察力的思想表达。这就需要评论员多想、善思、深究,让脑子动起来■★◆、转起来★★、活起来,尽量想透彻、想周全、想缜密。长篇宏论有助于更好地铺陈内容,条分缕析地把观点论述透彻,讲出让人信服的■◆■★★◆“深道理”■◆■,成为引领舆论的“风向标◆■”■■◆■◆。